當前位置:工程項目OA系統(tǒng) > 學校OA管理系統(tǒng) > 相關系統(tǒng) > 培訓管理軟件
培育心智模式,提升思維品質
第一個人經過看到了,幽幽地嘆了一口氣,自言自語地說:“我的一生不正如這只蜘蛛嗎?終日忙碌卻無所得?!庇谑?,他日漸消沉。
第二個人經過看到了,他說:這只蜘蛛真是愚蠢,為什么不從旁邊干燥的地方繞一下再爬上去?我以后可不能像蜘蛛那樣愚蠢。于是,他變得聰明起來,看事情不再往牛角尖里鉆。
第三個人經過看到了,他被蜘蛛屢敗屢戰(zhàn)的精神所感動。于是,他變得堅強起來,并且愿意重新面對他最害怕的挑戰(zhàn)。
為什么三個人在觀察了同一事情后,看法不一致,心理反應不一致,采取的決策不一致,最后的行動也不一致?——究其原因,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心智模式不同。
推論階梯:心智模式的反應循環(huán)
心智模式是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受成長環(huán)境、教育背景、生活經歷的影響,而逐漸形成的一套思維、行為的模式?!拔覀兊男闹悄J讲粌H決定我們如何認知周圍世界,并影響我們如何采取行動……不同的心智模式將導致不同的行為方式”通過彼得·圣吉在《第五項修煉》里所總結的推論階梯—心智反應循環(huán),可以看到:不同的心智模式,對問題的判斷會大相徑庭;不同的人即使在面對同一種客觀事實時,由于思維方式、價值觀念的不同,心理最初產生的應激反應不同,進而得出的結論不同,最后表現在行動層面上,就產生了更顯現化的差異。
故事中的三個人正是由于具有不同的心智模式,對外界事物的認知角度不同,思考問題的路徑不同,所以最終采取的行動也截然不同:
心智模式與思維方式密切關聯
在上述故事中,選擇“什么都不做”的人,在心理假設階段就步入了消極、逃避的心態(tài),最終成為一個消極避世的人;認為“只要堅韌不拔,就能夠成功”的人,思維多是縱向的、邏輯性的,傾向于聚焦于某一點,堅持不懈,不斷增加努力程度,重在“持之以恒”、“苦干到底”;認為“只要不斷改變,就能夠成功”的人,則更善于平面思維法,偏向于運用多種思路進行思考,不斷探索其他方法的可能性,重在“及時轉變”、“靈活巧干”。比如在一個地方打井,如果總打不出水來,按縱向思考的方法,就會認為井打得不夠深,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夠;而按平面思維法來思考,則會考慮很可能是選擇打井的地方不對,或許這里根本就沒有水,或許需要打得很深很深才能挖到水,所以與其在這樣一個地方努力,不如另尋一個更容易出水的地方打井。
由此可見,健康的心智模式是與思維方式息息相關的,而思維方式是可以通過引導、培訓、練習來培養(yǎng)的。如果企業(yè)希望員工能夠持續(xù)不斷的進行創(chuàng)新,以改進工作方法,提高工作效率;改變產品品質/服務模式,以便在與對手的競爭過程中樹立公司與眾不同的核心優(yōu)勢,那就不僅要向員工灌輸“只有不斷創(chuàng)新,才能贏得市場機會”的理念,更應從思維方式方面訓練員工,在面對各種問題時學會進行正確的假設“我可以怎么改變一下,才能夠使工作更有效率?”“如果換個角度來看,是否還有更好的方法?”在這種“轉換思路準能行”的信念支持下,員工就會主動去嘗試新的行動方式。
意識引導+思維訓練:培育員工的心智模式
為什么員工總在不斷重復犯同樣的錯誤?
為什么員工總是停留在就事論事解決問題的層面?
為什么企業(yè)提供了許多培訓,卻常常收效甚微?
……
企業(yè)對于員工的培訓與引導,除了知識層面、技能層面的培訓外,更要注重員工心智模式的培育,注重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的訓練。因為只有員工的心智模式改善了,思考問題的維度改變了,他們才有可能從本質上學會如何面對工作中層出不窮的問題,如何從源頭上去思考解決問題辦法,從而由內而外地改變行為模式,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,進而提高工作績效。
意識引導:教導員工應該想什么?人們分析與判斷事物的依據是基于對客觀現象的一種心理反應假設,并由此推斷出一個結論。有多少想法是在自以為是的推斷中變的根深蒂固呢?囿于個人的閱歷與經驗背景,這個結論有時是一種較準確的直覺,有時卻會誤導我們自己。企業(yè)首先要讓員工明確的,就是無論工作中遇到任何問題,都要采取積極主動的心態(tài)去面對,而不是指責他人、抱怨不止、逃避推脫或置之不理。
比如小李說:“小張看不起我?!被诘氖聦嵤牵盒垙膩聿缓臀掖蛘泻?。因此小李就更加疏遠小張,兩個人的關系也越來越惡劣。如果公司不僅提倡員工之間應該和諧,友愛,寬容,并要求員工無論對誰有看法,都要在24小時內坦誠溝通,不給負面情緒以滋長的機會。那么小李也許就會開誠布公去問:“小張,你為什么見到我從來不打招呼呢,我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得罪了你?”小張也許會說:“我很害羞,不好意思和你打招呼啊?!卑Y結找到了,自然也就找到了解決方法。很多企業(yè)提倡“溝通無極限”,就是要引導員工認識這樣一個事實:在一個組織中,總是會存在這樣、那樣的問題,沒有問題的組織實際是不存在的;進而引導得出這樣一個假設:只要與問題的關聯者及時溝通、充分交流,問題就會得到解決;究竟什么溝通方式才最有效呢?提交正式報告、當面向領導匯報、主動組織專題討論會議……如果員工認識到溝通的意義和帶來的益處,他就會想方設法,采取各種措施,積極行動。
系統(tǒng)思考:找到問題的關鍵與本質?!敖o我一個支點,我就能翹動整個地球”,阿基米德在發(fā)現了杠桿原理之后這樣激動的放言。在日常工作中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,有些問題互相牽制,沒有頭緒,越去試圖解決反而越糟糕,或者說有些情況會讓我們顧東顧不了西,左右著忙。這種情況下,就更需要培訓員工養(yǎng)成系統(tǒng)思考的習慣,抓住問題的關鍵。
而就事論事的解決辦法只能延緩麻煩的來臨,甚至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。遇到問題時,人們習慣于想當然的去解決它,或者只想趕快解決,不愿去想問題的根本是什么,孰不知這種“頭疼醫(yī)頭、腳疼醫(yī)腳”的解決方法卻可能為未來帶來了更大的隱患。很多今天存在的問題就是來自于昨天的解決方法。
系統(tǒng)思考方法是:在考慮解決某一問題時,不是把它當作一個孤立的、分割的問題來處理,而是當作一個有機關聯的系統(tǒng)來處理,追本溯源,一直找到能夠解決問題發(fā)生、最根本性的那個因素為止。比如某地由于一些工廠排放污水,使很多河流受到污染。有關當局采取了不少諸如罰款等措施,總是解決不了問題,怎樣才能讓工廠自覺自愿處理污水呢?對此,著名思維學家德·波諾提出的對策是:當局可以立一項法律,工廠的水源輸入口,必須建立在它自身污水輸出口的下游,以此制約工廠自律,凈化污水。
閉環(huán)工作:從根源上尋求解決辦法。工作中犯了錯誤該怎么辦呢?首先的反應是應立即對錯誤或偏差采取行動予以糾正,以使損失降至最低,再對問題產生的根源采取措施,以避免出現類似問題。比如機加工時出現了不合格品,對這個不合格品采取返修措施使之成為合格品就是對問題的糾正;對出現不合格品的原因采取解決措施以杜絕類似現象的再發(fā)生,就是對問題采取的糾正措施?!凹m正”是解決具體事情采取的階段性措施,與“就事論事”的解決方式是不同的。更為重要的是,當同一類的問題出現兩次、三次時,員工就要警覺,就要多問幾個為什么,從中探尋規(guī)律性的因素和根源性原因,并針對這個原因采取糾正/預防措施,以避免類似問題的再發(fā)生。正所謂“吃一塹,長一智”,自己決不在同一個地方摔跤;對于以往經常發(fā)生的問題及對應采取的糾正措施進行分類、匯編、整理,在企業(yè)內部共享,就可以做到“一人吃塹,眾人長智”,在全公司范疇內對此類問題建立起“防火墻”。做到這一步,對問題的解決才算做到了閉環(huán)。
當完成一項工作時,一定要養(yǎng)成將工作結果與目標期望值進行比較、評估的習慣,以確保目標準確達成;將工作經驗及工作心得總結、提煉、升華,并從中總結經驗,尋找規(guī)律;將解決策略標準化,工具化,并在組織內分享,以達到共同提高、一起成長的目的。
任何一個企業(yè)都奢想員工通過不斷的培訓和工作輔導,能夠自覺自愿地與公司指引的發(fā)展愿景方向統(tǒng)一,與公司倡導的價值理念統(tǒng)一,與公司一貫的做事風格統(tǒng)一;并在此基礎上自動自發(fā)地開展工作,實現對自身工作能力的主動開發(fā)與不斷提升?!笆谥贼~,莫如授之以漁”。要想達到這樣的目的,企業(yè)所能做出的最有價值的付出,就是對其員工心智模式的培育;所實施的最有效果的培訓,就是對員工思維方式的訓練。
來源:中國管理傳播網